KPI(關鍵績效指標)
核心邏輯:基于二八定律,聚焦20%的關鍵行為驅動80%的業績成果。通過量化指標牽引資源投入,確保戰略落地。
適用場景:需明確戰略目標且業務可量化的企業,如銷售團隊(銷售額、回款率)、生產部門(良品率、生產效率)。
案例:某汽車制造企業將“良品率提升10%”作為KPI,通過優化質檢流程實現成本降低。
PBC(個人績效承諾)
核心邏輯:IBM首創,華為改進。通過簽訂包含業務目標、組織管理、價值觀行為、個人發展的“君子協定”,強化責任承諾。
適用場景:需提升員工主動性與跨部門協作的企業,如華為要求管理者在PBC中明確團隊協作效率指標。
案例:某企業實施PBC后,員工主動改進建議增加一倍,投訴率下降30%。
OKR(目標與關鍵結果)
核心邏輯:英特爾提出,強調“方向指引+自主探索”。通過設定挑戰性目標(O)與可衡量結果(KR),激發創新潛能。
適用場景:創新型團隊或高速變化環境,如技術部門(“提升用戶體驗”為O,具體交互優化為KR)。
案例:某公司技術部采用OKR后,創新積極性提升,從“被動接需求”轉為“主動預測用戶需求”。
360度評估
核心邏輯:通過上級、同事、下屬、客戶等多維度反饋,全面評價績效,減少單一視角偏差。
適用場景:需提升團隊協作與領導力的企業,如項目經理評估中納入團隊成員反饋。
案例:某企業引入360度評估后,員工意識到自身溝通短板,主動參與培訓提升協作能力。
全面認可評價
核心邏輯:關注KPI未覆蓋的隱性貢獻,通過非物質激勵(如表彰、晉升機會)提升歸屬感。
適用場景:需強化企業文化或提升員工滿意度的企業,如設立“閃光時刻”分享會表彰幫助新人等行為。
案例:某企業每月表彰數據未體現的貢獻,員工歸屬感增強,離職率下降15%。
KCI(關鍵勝任能力指標)
核心邏輯:從工作行為評估能力、動機與態度,如銷售崗位的溝通能力、抗壓能力。
適用場景:需培養潛力人才或適應崗位變化的企業,如新員工業績未達標但能力提升顯著時給予培養機會。
案例:某企業通過行為化描述(如“每周主動學習2小時”)與案例收集評估學習能力,識別高潛力員工。
GS(過程考核與任務性指標)
核心邏輯:通過設置過程性節點(如項目里程碑)或任務性指標(如每周拜訪客戶次數),確保目標可控。
適用場景:需強化執行力的企業,如銷售團隊設置“每日客戶跟進記錄”作為GS指標。
案例:某企業采用GS后,項目交付準時率提升25%,因過程問題被及時發現并解決。
GRAD(360度評估變種)
核心邏輯:從財務、客戶、內部流程、學習成長四維度綜合評估,簡化平衡計分卡(BSC)的復雜性。
適用場景:需平衡短期與長期目標的企業,如制造業同時關注“生產成本降低”(財務)與“員工技能認證率”(學習成長)。
案例:某企業簡化BSC為三個維度(業績、能力、協作),執行效率提升40%。
OGSM(目的、目標、策略、衡量指標)
核心邏輯:KPI升級版,強調目標設定的系統性。通過共同商定目標(如“提升市場份額”為O),制定策略(如“推出新產品”為S)與衡量指標(如“季度銷售額增長20%”為M)。
適用場景:需戰略協同或目標動態調整的企業,如市場部根據競爭環境滾動調整季度目標。
案例:某企業采用OGSM后,目標調整周期從年度縮短至季度,市場響應速度提升30%。
排序法
核心邏輯:將員工按績效從高到低排序,強制區分優劣。雖簡單但易引發內部競爭。
適用場景:需快速篩選頂尖人才或處理末位員工的企業,如銷售團隊季度排名末位者接受再培訓。
案例:某企業通過排序法識別高績效員工,給予晉升優先權,團隊整體業績提升18%。